云开·全站app登录网页入口 【“我与《黄山日报》”征文⑳】李沛明:缘犹在,情未了
编者注
岁月流逝,季节更替。随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车轮滚滚向前,今年5月,由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签署的《黄山日报》将迎来创刊70周年。此时此刻,我们感慨万千开yun体育app官方下载入口,有收获的喜悦和庆祝,有对读者和用户的感激,有对美好未来的憧憬。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决定从现在开始,开始以《我和黄山日报》为主题的故事集。让我们一起回顾那些携手走过的难忘岁月,回忆那些辛苦而快乐的往事,纪念彼此一起奔跑的酸甜苦辣,抒发我们的感情。共同走向未来的远大志向。
征文比赛将于三月底结束。散文最好有故事、有细节、生动感人。也可以一次讨论一个问题,长度不超过1500字,并附上一些资料图片或作者工作、生活的照片。优秀征文作品除在黄山日报(新媒体)评选发表外,将授予一、二、三等奖及若干优秀奖,届时颁发证书、奖金或物质奖励。如需提交稿件,请发送电子邮件至 hsrbzbb@163.com。投稿时请注明征稿方式。欢迎大家积极参与、贡献力量。
缘分还在,爱情还没有结束
李培明
我和黄山日报的关系非常密切。
最早的关系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初。我父亲是《海军新闻》的记者。 1958年从部队转业,加入芜湖地区《芜湖日报》。 20世纪60年代初,他调到惠州,先在徽剧团工作,后任惠州报社编辑。
父亲在惠州报社工作时,工作很忙,经常很晚才下班。因此,妈妈经常让两个姐姐带我去报社催爸爸早点回家。当时,报社位于今天的老街(俗称胯下街)入口附近。我家住在武冈巷,离报社不远。当我只有几岁的时候,我经常跟着姐姐沿着石板路去报社找父亲,因为他是唯一回家的人。 ,我们可以开始吃晚饭了。因此,我小时候的奢望就是能早日看到父亲走出报社门,我们高兴地迎接他。父亲要么接我,要么牵着我们的手,我们一起走回家。直到今天,每次走在那里的石板路上,我仍然感受到童年的温暖和甜蜜的回忆。
我真正与《黄山日报》结缘是在20世纪80年代。从小受在报社工作的父亲的影响云开·全站app中心手机版,我特别喜欢文学。我不仅看报纸,还偷看家里收藏的许多文学书籍。我记得我父亲的书《细胞学》在我翻阅时解开了,书页掉了出来。 。 1978年,当我从旌德考入安徽师范大学历史系时,我还是一名知青,父亲一直说我读的书报“很值得”!
1982年夏天,我毕业后被分配到祁门一中,开始了我的教师生涯。 1984年,《黄山日报》根据当时情况的需要,向全市各地招募记者。听到这个消息后,尽管教学工作很忙,我还是立即报名并找到了相关书籍,连夜苦读,准备考试。幸运的是,当年的招考内容只有国语、政治、历史、地理。更幸运的是,语文作文题目是“守民口胜过守江河”,需要写一篇几百字的议论文。这个典故出自先秦左丘明所著的《国语·周语一》。文章名为《赵公谏厉王,否认谗言》。作为历史专业的我已经很熟悉了,所以写得很快,不会跑题。 ,我写的主题是开放声音,赋予公民合理的知情权和表达权,才能让社会更加和谐稳定。后面的政治、历史、地理是我自己的专业,所以我很顺利地通过了第一轮笔试。
在第二轮比赛中,我记得写新闻并修改稿件。在准备期间,我对新闻的写作格式有了充分的了解,尤其是毛主席的经典之作《我军占领中原南阳》。默默地写下来,不要漏掉一个字。而且1978年的高考作文是缩写的,和修改稿很相似,所以我比较顺利地通过了第二轮比赛。
第三轮是面试,主要测试当时国内外的一些重大新闻。 《半月谈》看了整整一年,国内国际大事基本都了解了。经过三轮筛选,七人名单终于确定,我就是其中之一。我的激动和激动无法用言语来表达。这七个人中云开·全站app登录网页入口,当时我唯一认识的就是胡晓敏先生。 1976年初,我在景德县入队,当时景德县还属于徽州地区。赵家耀先生主编的《景德文艺》在皖南颇有名气,胡晓敏也经常发表诗作。在赵老师的影响下,我写诗、戏剧,偶尔也发表文章。许多年后,文学大人物赵炎先生写的《文学青年》里,显着地写着我的名字。几年后,我又与这次加入的李民义、郑宇光等人有了接触。我本来应该充满信心并准备好成为一名光荣的记者,我不想遇到任何挫折。当时,祁门县高中历史教师严重短缺。此外,我还教过高中生,所教的课程很受学生欢迎。于是,我被调到了教育局,但祁门县却不肯放他走。县里有关部门和学校千方百计劝我留下来,连县政府也出面调解,答应了几个条件:一是我妻子从邻县调到祁门一中;第二,给我分配了一套老师,当时只有一个五级中学老师。仅提供住房。我最终选择留在教育行业,并遗憾地错过了新闻业。
近四十年过去了,想起这段往事,我仍心酸、感叹。虽然我最终没能成为《黄山日报》的一员,但工作时办公室里总有一本《黄山日报》。现在,我关注《黄山日报》微信公众号、新闻资讯、文学篇章、各种文章。您可以随时了解各种活动。是的,有句话是这样说的,如果不能一起走,那么静静地看着你总是好的,我也很幸福。对于《黄山日报》,我到底有如此牢不可破的热爱。无论是在教育战线上,还是在退休后的生活中,每次读到它,心中的余情都悄然浓密地涌来。 ,挥之不去。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