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开·全站app登录网页入口 丹心一片向昆仑——寻访将军楼中的天路记忆

在青藏公路建设的起点格尔木,一座安静的公园隐藏在繁忙的车流之中。公园里,一座充满历史印记的二层小楼静静矗立。这座名为“将军楼”的建筑建于1956年10月,是原青藏公路管理局的办公楼。它不仅见证了一位将军对“两路”的热爱,也成为一代又一代延续“两路”精神的代表性地标。

新中国成立之初,开国将军穆胜忠率领修路大军开山架桥,历史性地打通了内地通往西藏的道路。

天地英雄气概千百年来依然令人肃然起敬。

走进今天的将军楼公园,更像是翻开一本关于青藏公路的历史书。 70年来,修路大军在青藏公路建设过程中经历了怎样的悲欢离合、痛苦与欢乐,或许无人知晓。然而,在将军楼公园的青藏公路建设纪念馆里,却讲述着许多筑路英雄的故事。照片和实物真实记录了开辟世界屋脊的惊心动魄的历史。

行万里路,惠及万民。 70年来,修路英雄血肉铸成的天路正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更新升级,成为雪域高原不断走向现代化的发展道路。

一个人一条路

岁末年初,青藏高原寒意袭来。

临近中午,青海省海南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人头攒动。张玉华步行来到位于格尔木市西北角的将军楼公园,参观学习“青藏公路之父”穆胜忠将军的事迹。

张玉华从兰州出发的目的地是拉萨。在青藏公路前往格尔木的途中,他听到了穆胜忠将军带领筑路大军修筑青藏公路的故事。深受感动的他决定在格尔木停留一天,前往将军塔了解修建天路的故事。

张玉华向往的将军楼公园主体部分是“青藏公路之父”穆胜忠将军曾经工作过的“将军楼”。 2007年7月,园区由格尔木市委、市政府投资建设,历时两年建成。这个占地9.8公顷的公园主要由将军楼主题纪念区、纪念教育区、河畔景观区、柴达木精神展示区、自然茂密森林区、街道景观区六部分组成。

如今,这座公园不仅成为格尔木市民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也是很多游客错过的重要地标。

公园入口处,一座“筑路忠魂”雕塑格外引人注目。雕塑中,穆胜忠将军表情坚毅,挥舞着大手,仿佛在号召大军冲刺。其余的修路英雄则头戴军帽,爬冰卧雪,或手握镐,士气高昂地修路。

“这就是战士们修筑青藏公路时的情景,正是他们的辛勤劳动,才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康庄大道。”雕塑前,一名市民指着将军的雕像说道。站在旁边的儿子似乎听懂了。菲明白地点了点头。

小男孩也许不知道,他眼前的雕像就是被誉为“青藏公路之父”的穆胜忠将军。

穆胜忠,陕西省吴堡县人,一生当兵开yun体育官网入口登录app,在保卫延安、解放西北的过程中立下无数战功。青藏公路的建设,开启了他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奋斗的新篇章。

1951年,穆胜忠将军率领队伍,用了四个月的时间赶着2万多头骆驼,将物资运往拉萨。 1953年春,数万解放军进入西藏,粮食短缺。中共中央西北局决定组建西藏交通兵团,任命穆胜忠为西藏交通兵团政治委员。随后,他又率队从格尔木出发前往西藏。长达7个月的往返途中,已有30余人死在路上,骆驼损失严重。平均每 500 米就有一人坠落。

两次艰难的进藏之旅,让木胜忠明白,建设现代化新西藏云开·全站app登录网页入口,不能仅仅依靠马背和座头鲸。在“世界屋脊”开辟高速公路的想法在他心中扎根。

经过一系列实地考察,穆胜忠正式向中央提出修建青藏公路的想法。随后,经中央批准,穆胜忠将军担任青藏公路建设总指挥。 1954年5月,1200名老骆驼工跟随穆胜忠,与解放军战士、各族人民、工程技术人员组成了筑路大军,开始了艰苦的筑路工作。

修路大军从格尔木出发,翻越凤山、唐古拉山、黑河、当雄。高原反应、极低气温、飞沙石、狂风如刀……一路上,各种艰难险阻的条件挑战着筑路队的生理极限。

道路建设人员攀登雪山、在泥滩上翻滚、涉水穿越冰川,克服了众多的自然灾害。 1954年12月15日,他们只用了7个月零4天,就把这条通往拉萨的“天路”铺成了。

将军楼公园入口处,一座“天禄纪念塔”巍然矗立。塔身由铁路型建筑和公路型建筑组成。该塔高39.16米,这意味着青藏公路和青藏铁路的总里程约为3916公里。塔的底部由青海、西藏两省的缩略图组成,上面清晰地标注着青藏公路、青藏铁路的路线、地名、海拔等信息。

据介绍,这座“天路纪念塔”是为了纪念青藏公路和青藏铁路而建的。放眼望去,仿佛看到青藏公路、青藏铁路拔地而起,直入云端。

“谁说昆仑山上没有草?你看金珠玛米(藏语,意为解放军)上绿油油的,他们修的青藏公路!就像一条长长的哈达,连接着拉萨和北京……”筑路人的身影永久地记录在藏族民歌中,也铭刻在雪域儿女的心中。

“劈开昆仑山,打败唐古拉山”

沿着将军楼公园小路行走,映入眼帘的是一栋灰褐色的二层小楼,上面写着“将军楼”。不时有市民和游客前来参观。站在将军楼上眺望远方,昆仑山依稀可见。

总楼是格尔木市建成的第一座建筑,见证了这座年轻城市的崛起和不断发展。同时,作为青藏公路建设指挥部旧址,也是青藏公路、青藏铁路建设的重要文物古迹。 。

“四海云水翻腾,五大洲风雷震动。”将军楼侧面镌刻着毛泽东的诗句《江水红了郭沫若同志》。现在读来,仍能感受到当年修路英雄的斗志:“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综合楼一楼墙上贴有格尔木至拉萨段地图。昆仑山、风火山、唐古拉山、楚玛尔河、通天河、沱沱河……每一个地标都清晰地标注在地图上,无声地诉说着那些年修路的艰辛。

“劈开昆仑山,击败唐古拉!”面对重重天险和困难,穆胜忠将军表现出了革命者大无畏的精神。他用铲子、镐、锤子三种工具作为他的“武器”,劈山修路。继续向高海拔地区移动。

风火山海拔5100多米,位于可可西里无人区东南部,是昆仑山南麓的一支。风火山气候极其寒冷,寒季最低气温达到-41℃云开·全站app中心手机版,空气中含氧量只有大陆的50%左右。

由于风火山山麓周围常年不化冻土,修建青藏公路时无法就近取土。筑路人员只能从距离路基3公里的山坡上取土。筑路人员回忆,由于坡陡,路滑,拉土的车开不上去,只好把土卸到路基上。筑路工人将土装进袋子里,然后用人工搬运。高寒、缺氧、风雨频繁,让上山的每一步都异常艰难。

夏季,山上多年冻土融化,暴雨引发山体滑坡,大量泥石涌入路基。战士们冒着巨大风险,连续奋战六天,将2000多袋土堆到山坡上,堵住山体滑坡,防止路基被冲毁。

面对肆虐的泥石流和暴雨,战士们仿佛回到了战场,一次次倒下,一次次冲刺,没有一个人退缩。

在海拔近5300米的唐古拉山口,战士们遇到了更大的挑战。白天,氧气稀薄,导致很多战士和筑路工人严重缺氧、困难重重;夜间,大风经常卷走帐篷,一些人只能在极低的气温下露天睡觉。

尽管如此,穆胜忠将军和战士们仍然迎难而上,没有放弃。

唐古拉山的暴风雨,

汽车的轮子在滚动。

今天我手里拿着镐,

把世界屋脊夷为平地。

穆胜忠将军在唐古拉山写下了这首诗,表达了他的决心和斗志。

“充满革命乐观主义。”穆胜忠将军的女儿穆小凤谈到了她的父亲。她告诉记者,父亲给昆仑关起了一个“绰号”:十二步山。 “别看这么高的地方,谁都害怕,但我父亲却一点也不害怕,他笑着说,十二步就可以到了。”

筑路大军中唯一的工程师邓玉清曾这样评价穆胜忠:“穆胜忠不会修路,但他善于收集大家的正确意见,能抓住问题的本质和关键。”立刻。”

“那时候,无论军民,无论职位,每个人都得去修路。每个人都要拿着十多公斤重的铁锤,一次挥动八十次,我也不例外。”穆胜忠后来回忆,建桥时,干部和民工跳入水中打桥桩。见面握手时,手上没有老茧、没有血泡的人,就不是好干部。

“他真正和修路工人一起吃、住、干。父亲后来告诉我们,修路时河水塌陷,他带头,第一个跳进河里去修。”他们“在河里泡了七八个小时。”穆晓峰说,这之后,他的父亲也出现了后遗症,经常腿痛成了他的老毛病。

立志超越昆仑,勇攀高峰。

修路大军正是在这种环境下越过唐古拉山,涉过通天河,越过羌塘大草原,开辟了险象环生的羊八井石峡。历时7个月零4天,青藏公路竣工。

指着青藏公路纪念馆内的一把复制铁锹,纪念馆解说员告诉记者,在青藏公路建设过程中,木胜忠将军亲手在铁锹柄上刻下了“木胜忠之墓”四个字。

穆胜忠将军说:“如果我死在这条路上,这就是我的墓碑。路修到哪里,我就埋在那里,头朝着拉萨的方向!”

1994年,穆胜忠将军去世。按照他的遗愿,他的子女将他的骨灰沿着青藏公路昆仑大桥、西大滩、唐古拉山三处撒落。

如今,浩瀚昆仑山风雪依旧,青藏公路犹如一条巨龙,穿行在崇山峻岭之中。而这里,永远留下了一位老人长久以来的牵挂。

青藏线新声音

将军楼的一侧,有一个鲜为人知的熊洞。据解说员介绍,穆胜忠将军在格尔木修路时在野外发现了一只受伤的孤独小熊,他将其带回救援。

穆胜忠和小熊的故事也成为青藏公路建设过程中的趣闻。如今,青藏线沿线不时可见“熊”,可可西里“网红狼”不断出圈,大货车停车给藏羚羊让路……野生动物成为青藏公路上的一大亮点。

现在,沿着青藏公路行驶,穿过可可西里无人区,就能邂逅藏羚羊。

作为可可西里的旗舰物种,藏羚羊每年5月至7月从青海三江源、新疆阿尔金山、西藏羌塘等地成群迁徙到可可西里腹地产仔。产后,它们会带着幼崽返回栖息地。

每逢藏羚羊迁徙和产仔季节,成群的藏羚羊穿越青藏公路,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此时,可可西里山巡队将组织过往车辆停车让行,确保这群“高原精灵”的安全通行。

巡山队员告诉记者,藏羚羊迁徙、产犊季节,青藏公路日车流量超过万辆,车辆和游客已经达成共识,看到藏羚羊经过,就会自觉泄露。

可可西里涵盖了藏羚羊从三江源头索加曲马河地区完整的迁徙路线。业内专家认为,跨越青藏公路和青藏铁路的藏羚羊迁徙路线,是已知藏羚羊迁徙路线中保护难度最大但保护最严格的一条。

尼玛扎西是可可西里森林公安局巡逻员,2000年来到可可西里,从事山地巡逻工作已有20多年。在此期间,他见证了无数的迁徙和人生的转变。 “对于我们的护林员来说,看到藏羚羊的数量日益增长,就是我们保护的意义。”他感慨地说。

如今,由于持续的保护,藏羚羊的数量持续回升。可可西里地区藏羚羊种群数量已增至7万余只,保护级别由“濒危物种”降为“近危物种”。

对于马文强来说,他在青藏线上的坚持是一种传承。

马文强是海西公路总段的一名公路养护工。自2007年退伍以来,他已经在青藏公路工作了17年。 “我的祖父是跟随穆胜忠将军修建青藏公路的第一代公路建设者。祖父去世后,我的母亲来到海西公路总段大柴旦公路段参加公路养护工作。 ”看着前方,马文强对青藏公路充满了自豪。

“现在我们的办公和生活条件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我们不仅住的是楼房,还有公寓式的工作区,再也不用像爷爷、妈妈那样受苦了。”马文强说,他家三代人都亲眼目睹了这一切。青藏公路是从无到有、从无到有、不断发展的。 “现在,青藏线上的车辆数量每天都在增加,这也是我们保护的意义所在。”马文强说。

马文强的故事就是一个生动的缩影。 70年来,一代又一代奋斗者坚守青藏公路,践行“一个不怕苦,一个不怕死,顽强战斗,甘做路上的一块石头,军队”的精神。人民是一家人,民族是团结的。” “双向”精神。

“我不后悔创业的艰辛,很高兴看到革命后的人们。”

正如穆胜忠1989年回到格尔木时写下的这首诗一样,一代代奋斗者坚守青藏公路,每天都在书写新的故事。

雪域高原焕然一新

寒冷越来越深,将军楼公园的一排树上的绿树已经失去了翠绿的颜色,但树干却异常挺拔,枝干扭曲。

“这棵树就是著名的‘将军树’,也是格尔木市种植的第一棵树。”解说员告诉记者。

“格尔木”是蒙古语的音译,意为“河流密集的地方”。格尔木虽然河流湖泊众多,但由于深入高原大陆腹地,年平均降水量不足50毫米,但年蒸发量却高达2000毫米以上。土地盐碱化程度高,常年高寒干旱,树木难以成活。

1954年4月,穆胜忠将军带领战士和民工修建了一些引水渠,还专门从西宁市湟源县运来了14万棵杨、柳、杏、桦等树苗,带领工人们开垦植树。始于格尔木。

“小时候,格尔木还没有像现在这样满是树。那时候树都无法生存。老人们常说,‘种一棵树比养活一个孩子还难。’”张晓华,八十多岁的市民说,正是穆胜忠将军带领工人们植树,格尔木有了第一棵树。

“格尔木市区,没有一棵树龄超过70年的树。”这句话在很多市民中流传。

走进今天的格尔木,随处可见成排的树木。记者了解到,格尔木市今年将完成38万亩荒漠化治理任务,巩固森林、草原、湿地综合保护修复成果6.88万亩。未来三年,格尔木市将完成90万亩沙化土地综合治理。

如今,这座戈壁新城秉承“两路”精神,立足绿色,产业发展如火如荼。

11月30日,格尔木“昆仑云谷智能计算中心”在格尔木市昆仑经济开发区正式开工建设。格尔木市副市长肖军介绍,以格尔木“昆仑云谷智能计算中心”为起点,格尔木将重点建设集AI超算集群、大模型算法训练、数据存储备份于一体的计算基础设施。沐盆地形成新能源应用端产业布局,推动清洁能源与算力深度融合,构建高效低碳、智能集约的绿色算力走廊。

行驶在格尔木市郊,广阔的戈壁滩上布满了整齐排列的光伏板。远处,一座塔形的太阳能热发电站发出耀眼的光芒。近年来,格尔木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推进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努力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

因路而兴的格尔木,折射出青海绿色发展的强劲脉搏。

对于来自甘肃张掖的游客刘霞来说,她曾多次来过青海,印象最深的就是道路更加便捷。 “几年前我去过青海湖,当时从西宁到青海湖的路很窄,堵车严重,去那里确实很不方便。”她说,今年7月,她和朋友再次走109国道。开车到了青海湖,发现环湖的路宽多了,也平坦了。

“现在,沿着青藏线开车更安全、更方便了。远处的雪山和蓝色的湖泊交相辉映,美丽的青海就在眼前。”刘霞说道。

借助青藏公路、青藏铁路,青藏高原一体化发展不断深化。格尔木市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格尔木市已成为内地进出西藏的重要通道和节点城市。它担负着85%的进藏物资运输配送,对西藏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凸显。

如今,以青藏公路为重要通道,西藏不仅建成了以拉萨为中心,连接四川、云南、青海、新疆等省区,对外通向尼泊尔的公路大走廊,拉萨至林芝、拉萨至那曲、拉萨的主要公路走廊。通往日喀则等高等级(高速公路)公路。目前,西藏已初步建成“四纵三横八通”公路网主体框架,“五城三小时经济圈”综合立体交通网络正在加速构建。

历经70年沧桑,青藏公路已成为支撑青藏高原现代化建设的团结之路、发展之路。几代人不断奋斗凝结而成的“两条路”精神已经融入这片雪域高原,激励着高原人民开拓创新,走向更加光明的明天。 (记者 黄火 江艺 周生生)

关键词:

客户评论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