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yun官网入口登录APP下载 家校共育的使命,是让家庭更像家庭,学校更像学校 | 一周精读
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或者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无法完成培养孩子成才的使命。但现实中,一些教师和家长对家校共育认识不够,责任界限模糊,导致家校共育不够协调,家校共育停留在表面,难以取得预期效果。
学校是教育的主战场,同样,孩子的教育也离不开家庭,家庭教育要与学校教育紧密结合,实现真正的家校共育,促进孩子全面健康发展,本质上不是把学校变成家庭,不是把家庭变成学校,而是让家庭更像家庭,学校更像学校。
凝聚共识:让家校共育更有效的三个理念
作者 | 王欢
来源|光明社教育家
家校共育对孩子的成长肯定是有积极意义的。当然,由于家长不是专业的教育者,每个家庭都有各自的诉求,老师和家长沟通不畅,在实践中经常会出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差异,产生冲突和矛盾。在这方面,全国各地的学校都在积极探索,取得了不少成果,各有各的独特策略。
史家小学多年来在家校合作方面的探索,有三点想与大家分享。
家长和学校的教育责任是什么?这些责任的界限可能有些模糊。有时它们可能很模糊,但这种模糊性必须建立在对自己所做之事的清晰理解之上。
学校的职责很明确,就是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希望孩子们心地善良,智慧过人;希望孩子们好学善思,勇于创新;希望孩子们学而不厌,永不言败。这是学校在教育学生过程中努力改革的方向,学校希望孩子们这样,学校的设计、课程设置、活动安排都是围绕这一点,并相应提高。
家庭教育呢?家长教育孩子都是基于自己的感性认识,缺乏系统的教育设计。学校教育需要像学校教育一样,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的家庭教育。当我们因为没有明确的重点,没有方法、没有方向而焦虑的时候,我们就会开始把责任推给学校。
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跟家长们讨论,家庭教育应该给孩子更多的价值观教育,家庭教育应该教会孩子做一个好人、好公民的基本素质,家庭教育应该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当然最重要的是家庭教育应该让学生体验爱、感受爱、学会爱、表达爱,当孩子是一个情感丰富的人,他才能利用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完善自我,自我成长,自我发展。
每年的六一,史家小学都会给小朋友推荐一本以“家校共育健康”为主题的绘本。第一年,我们让小朋友认识身体上的6个重要穴位,按压这6个穴位,有以下作用:有助于人的健康。我们让学生把这些东西教给家长,让学生学会保护自己,有保护他人的意识。我们提倡的家校共育,是每一个活动都要有教育意义。我们在家长中培养这种意识,让他们的言行不仅能起到榜样作用、引导智慧,更具有教育价值,从而形成学校到位但不逾矩的局面。
我们都知道,孩子的情绪对于他未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危险的情绪可能会带来严重的后果,然而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以一种很随意的方式向孩子表达,导致孩子产生不良的情绪。
如何通过家校合作帮助孩子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学校曾让学生做“好家庭”的调查,经过调查,孩子们提出了“好家庭的三要素”。
第一要素,家人要常在一起,常沟通,常互动。
第二点是好的家庭成员之间要有交谈,良好的交谈一定能帮助孩子学会与人沟通,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
第三个要素就是家庭要有主流社会价值观,也就是说家庭要给孩子正能量,这是孩子们自己通过研究得出的结论,代表着孩子们希望拥有的家庭氛围,这样的氛围也会更能促进他们的正向情绪。
重点反思:实现家校沟通的关键是安全感
作者 | 魏志远
来源 | 智老师
家校沟通最常见的方式是隔离、防御、奉承和自我防卫。所有这些方式的背后,都有一个不敢敞开的自我。这一切往往导致家校关系冷淡甚至紧张。或者,在表面的和谐之下,隐藏着危机。
长此以往,会怎么样?家长的抱怨很多,80%是误解,20%是真正的工作失误。总之,家长根据所得到的不完整信息,形成了某些认知。有些情况下,家长会选择忍让或者私下抱怨,而不是和老师沟通。少数情况下,家长会选择和老师沟通,或者向校长反映,或者和老师沟通没有结果时,向校长反映。
如果由校长来处理,老师往往会觉得很委屈:“我每天这么努力工作,为什么家长就不理解我?而且家长对我的话的理解还不一样……”
抛开对错的问题,一个善于反思的教师首先应该问自己:如果家长对我有意见,为什么不直接告诉我,而是向校长反映?
请注意,这应该是一个关键的反映。
老师可能跟家长说过,欢迎批评指正,有意见可以留言。但家长真的会像你说的那样留言吗?不可能。为什么?因为家长没有安全感。
老师要用实际行动来展现自己的诚意,在与家长反复的互动中,要不断让家长愿意与你沟通,越来越多地表达自己的真心话,毕竟重要的不是话语,而是老师的回应。良好的关系需要无数的建设性回应才能建立起来。
如何用实际行动体现你的诚意?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如果老师提供的是教育产品,那么学生和家长本质上就是用户。哪个产品制造商不主动征求用户意见呢?家长的意见也是工作的一部分,因为他们是帮助老师调整计划和教学的重要参考。
这种调整不会导致教师主体性和专业性的丧失,相反,教师的主体性和专业性越强,就越倾向于倾听和沟通,只有当自身不够强时,才会倾向于自我保护。
老师们也需要考虑:你和家长的每一次沟通,是否都会增加家长下次主动和你沟通、真诚反映问题的愿望,还是恰恰相反?
为了避免只与少数家长互动,教师一方面要积极甚至有计划地与所有家长互动,另一方面也要让其他家长看到你如何与家长互动而不违背原则。例如,你可以写一封信给家长或在家长小组中说,你因为某位家长的提醒而做了一些调整,想感谢这位家长。同时,你也可以表达你对更多意见、建议和批评的期望。
久而久之,家长稍微不舒服就会告诉老师,因为这样老师就会有安全感。这样老师就能通过家长的眼睛看到自己的漏洞,通过与家长的不断沟通不断改进。
形象塑造:家校关系中树立教师专业形象的三个机会
作者 | 田冰冰
来源 | 创意班老师
当前的家校关系很难说是传统意义上的稳定关系,我们应该有动态管理意识,善于在动态变化中掌舵,变化不仅仅来自于教师对问题的反应,更来自于我们要主动去观察、去发现、去总结、去明确家校关系的规律,在家长面前树立良好的专业形象。
有效的专业形象的树立犹如挺拔的树干,让教师更容易在家校关系动态成长中扎根。
与家长会面是教师树立专业形象的重要机会。想象一下,你安排的家长会邀请了各行各业的家长参加。这应该引起你的注意,并注重每次家长会期间对话的有效性。努力使集体家长会成为教师用价值观引领家长团队的有效时刻。
原则上,能用文字讲清楚的事情,微信群里就不用多说了,多留些时间聊学校理念、培养目标、成绩分析、学生特点、家庭教育支持等话题,腾出有效时间,用更清晰的学业对话引导家庭教育,不用担心家长看不懂,坚持用价值观引导家长,更有利于推动常态化的家校协作后续行动。
在集体家长会上,一个不能忽略的细节就是让家长认识你,知道你很有能力,每个老师都有独特的职业形象,认真梳理个人简介,清晰地介绍自己,是建立家校关系信任的第一个机会。
集体家长会上,教师的发言质量也很重要,流畅的发言、严谨的逻辑、专业的表达,能清晰的传达出教师的专业形象,一不小心“偷懒”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毁掉自己的专业形象。
专业课往往需要在具体的指导中“大显身手”,专业技能自然是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磨练出来的kaiyun体育登录网页入口,晚上八点交作业,个别问题的语音指导、简单准备的问题微视频、家长们一起解决问题的帮助,往往都是雪中送炭,对有需要的人有很大的帮助。
在家长微信群中解答学生常见的习惯问题,也是老师展现专业素养的机会。
例如一年级入学后,家长经常在微信群中寻求学生遗失文具的帮助,班主任除了一一帮助他们找到文具外,还可以通过集体回复的方式,为家长答疑解惑,例如向家长说明这样的行为是一年级第一学期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不足的普遍现象,培养此类习惯的常见策略,班级会召开班会协调教育等,这些都是对学生主动管理态度和专业表达水平的总结。
家校友谊不仅仅建立在集体教育的基础上,很多时候,对家人的热情帮助往往成为加深家校友谊的重要细节。
不要介意给服务对象一些个性化的帮助,教师要习惯当雷锋,这种时时“学雷锋”的过程,是新时期学校教育服务意识的一个很好的体现,很多时候,正是这些个性化的帮助,滋养和有效构建了家校关系。
从课堂上的集体教学到课后细致的帮助,关键小事往往更容易影响和改变人。利用好家长向你求助的机会,创造关键小事来服务学生。那些独特的教育故事是你教育经历中值得一提的亮点。
新时代的家校关系不可能是“来来去去”的凝聚,而需要教师的价值引领和持续建设。放低姿态,贴近现场,倾听服务对象诉求,转变传统观念;保持警惕,永不懈怠,不断展现专业能力,塑造专业形象;同时,仍要注意对新手的敬畏,在家校关系中谨慎前行。以稳健的思维和有效的行动,家校关系的良好氛围有望建立起来。在共同成长中稳步建设。
技能提升:家校沟通的八种技巧
作者 | 沈磊
来源 | 沈磊的班主任笔记
经过大量与学生、家长的沟通案例,以下八项原则是我体会最深、受益最大的,适用于所有家校沟通的情形,有助于促进教师日常工作的正常进行。
教师是专业的技术人员,我们掌握了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和管理学原理,同时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对学生这一阶段的身心发展特点有较深的了解,因此,在联合经验和权威的推动下,我们可以在对话中占据教师的主动权。
教师在与家长沟通时,要直接展开教育对话,体会谈话对象的状态和思考深度,主动将话题引向更深层次,提出问题,通过启发、讨论等方式引导家长正确归因、寻找问题的根源,做好价值澄清。
不要在公共场所(家长团体、办公室等)交流,以创造安全和信任的交流环境。
《有效沟通过程模型》揭示了影响沟通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噪音”,即谈话双方以外的因素,包括环境、情绪、场合等。办公室里有很多“噪音”干扰项,比如堆放着一定高度的作业本、卫生条件、其他老师(包括说话或走动)。
开阔的空间更适合表扬和缓解压力。需要缓解压力时,应带父母到户外,微风、绿植、新鲜空气等可以有效刺激多种感官,有助于缓解压力。
封闭的场所更适合严肃的交流。封闭的场所可以是明亮的会客室,也可以是空旷的办公室,装饰温馨等,配以暖色调,让人感觉不那么压抑。
必要的家访,也能给沟通带来不同的效果。
相互尊重和理解是有效对话的先决条件。
老师对家长的尊重体现在先倾听,不管是否同意家长的观点,都让他们先把话讲完,充分表达的好处有两个:第一,充分接纳对方的情绪,其实很多问题都是情绪的问题;第二,问题可以暴露出来,表达过程中的观念偏差,恰恰是后续对话的核心点。
家长对老师的尊重体现在对问题的客观态度上,从情感上来说,家长在沟通时,往往会“护短”kaiyun下载app下载安装手机版,回避或淡化孩子的问题,这是人的本能,沟通的目的就在于正视问题,客观地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互相尊重、不指责、不推卸责任、不强迫,这是面对问题的首要态度。
教师要有明确的沟通目标:沟通的目的、沟通的程度、策略性建议、预期的中期成果……都要心中有数。
没有目标的交流基本上是闲聊,聊上几个小时,身心疲惫,却一无所获。在谈话前,教师应根据事情的性质和交流对象的特点(性格、职业、经历等)进行预测。
说话清晰,简洁,切中要点。
家长都是成年人,有自己的理解,尤其是各个领域的优秀人士,在听取意见和建议时,需要给老师更多的面子和空间,一味的纠结其实不利于执行。
只有适度,才能让双方在舒适的心理状态下进行合作,否则,就会适得其反。
用积极的方式表达,寻找能够扭转问题的因素,及时给予表扬和定期指导。
学生的“问题”通常是因为“成长需求”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这些需求有些是合理的,这是正向引导的出发点,无论是与学生沟通还是与家长沟通,正向引导都能给他们带来希望,做出改变。
爱的教育,首先是坚守底线,在规则基础上包容。
如果在沟通中无法达成共识,那么至少应该以相关制度和规则为底线。比如在最常见的手机使用问题上,家长不能简单地认为尊重孩子就是和孩子商量使用手机的时间。当孩子违背约定时,家长一味妥协,不批评、不管教、不教育孩子,试图通过忍耐和等待来“讨好”孩子。这是越过底线的行为,是没有原则的爱。
班级公约、学校规章制度乃至更大范围的规章制度,都是沟通的参考,更是教育、指导的必要条件。
不要只在特定时刻(通常是在问题出现之后)与学生或家长沟通,而要关注学生成长的整个过程。
沟通只是合作的开始,只有大量细致的行动才能有效保证成果的落实,沟通之后,老师要通过短信、留言、电话等方式定期跟进落实情况,老师要看到学生的变化。
这八项原则有其内在的逻辑联系,它们构成一个整体,促进双方在平等、尊重、协调的关系中开展合作,并影响沟通的有效性。
家长大会:良好的家校共育从“大会”开始
作者 | 陈琼
来源 | 22nd Sky
以下是西新小学向全校家长收集的关于家校沟通的内容清单,在此基础上,学校家长委员会小组、班长、年级长逐一阅读、整理、筛选、分类、修改、整合、汇编,形成了《家长公约》。
自运行以来,家校沟通的礼仪、流程、注意事项已默默地渗入到家长心中,内化于心灵,外化于行动。
公约分为家校共育行动、家校共育沟通两大板块、四个小板块,内容凝聚着每一位家长和老师的智慧和共识,值得参考。
以下仅是公约中“家校沟通”部分的摘录。
1)家长要主动发现、了解孩子的教育行为,并与相应任课教师进行沟通,主动了解学校、班级的活动情况和最新动态。
2)有疑问时应积极主动与学校、老师沟通,确保沟通中保持尊重、礼貌,不得攻击、侮辱、诽谤老师和学校。
3)遇到问题,不要盲目下结论,要先和孩子沟通分析。始终相信学校的教育理念是一切为了孩子好,所以和孩子沟通不会有偏见。
4)反映问题时,不要越级。按照层层沟通的方式,先与班主任沟通,如问题无法解决,再逐级向校领导汇报。家长有好的建议或意见,应先通过班级家长委员会向校级家长委员会汇报,校级家长委员会再与学校领导商议处理,再反馈给提出建议或意见的家长。
5)班级常见问题按层级沟通,由班长(或班主任)个别沟通,班主任出面解决问题,如班主任仍无法解决问题,则上报学校相关部门解决,如部门仍无法解决问题,则由班长、班主任与部门主任、校长沟通解决问题,如问题仍无法解决,则由校长上报区有关部门,共同解决问题,并回复家长。
6)最有效的沟通方式是直接沟通,面对面的交流。比如孩子在学习上遇到了问题,可以直接跟相应的科目老师沟通。
7)如沟通不便,可通过QQ、微信、APP、电话、邮件等直接沟通。
8)对老师要有礼貌,站在老师的角度看问题,正确对待老师的表扬和批评,多与老师交流,与老师交朋友。
9)定期与班主任、学科老师联系,了解孩子在校的情况,设身处地为孩子着想,真诚沟通,虚心接受老师的教育建议。
10)紧跟学校发展步伐,努力营造学校教育良好外部环境,提升学校品牌,为创建一流学校而努力奋斗。
11)注重和谐,不讨论偏激问题,不传播不切实际的消息,确保自己的态度与学校的态度一致。
12)理解和支持家委会的工作,每一位家委会成员都是志愿者和贡献者,为孩子和家长的成长做了很多义务工作,我们应该心存感激和感恩。
13)保持各类传播平台的纯洁性和善意,共同分享孩子的成长故事。
14)孩子在学校和同学发生矛盾时,家长首先要鼓励孩子自己解决矛盾,如果矛盾无法解决,双方家长要出面沟通协调,如果矛盾还是解决不了,要找老师寻求帮助,严禁家长用其他任何方式来与对方孩子沟通,家长不要用粗暴的方式处理问题。对孩子教育方法不同,要私下沟通kaiyun 官方网站,尽量避免因观点不同而引起的争执,以免孩子产生困惑。孩子出现问题时,要先客观分析情况。
15)树立榜样,不要传播未经宣布的八卦,尤其是负面新闻。
16)通过小组活动,组织、参加更多的“家长沙龙”,加深对家长的了解,并通过这样的平台,与家长交流学习和教育经验,加强联系,分享知识。
17)如果有好的想法或建议,可以先告知家长委员会,家长委员会讨论后再汇报给班主任,然后发通知到群里进行好的、高质量的讨论,形成初步方案后再交由班主任审阅并最终实施。
18)班上营造乐于倾听、愿意分享的氛围,允许不同的声音和意见,同时遵循民主集中制、少数服从多数的一般原则。
19)家教师协会定期举办会议(线上线下)收集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并通过家教师协会自营的渠道,及时与学校、教师进行沟通讨论,有效解决问题,增强家校教育的协同效应。
20)父母与孩子沟通时,要及时观察、提问,简化语言,积极倾听、站在对方角度思考,控制自己的情绪避免冲突,注重真诚沟通。
海外视点:德国中小学如何实现成功的家校合作?
作者 | 孙进
来源 | 德国研究人员
德国和中国的家校合作方式看似有些相似,比如家长会、家长委员会等,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相似之处仅在于名称,在内容和实施方式上存在明显差异。
具体来说,德国的家校合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师与家长沟通学生的学习及发展情况。除了接送孩子时偶尔的非正式交流外,教师主要通过家长会、家长座谈会、家长对话日、学习进度座谈会、家访等形式与家长沟通。正式的家校沟通机制。沟通的议题在不同场合有所不同。例如,家长会一般不讨论学生的学习成绩,而是在家长谈话时举行。
第二,家长参与学校的管理和决策。这是德国公立学校法律赋予家长的权利。家长直接或通过选举产生的家长委员会参与学校各级管理和决策。家长委员会的代表在学校最高决策机构中拥有三分之一的投票权。
在地方和州两级也设有相应的区域家长委员会和州家长委员会,代表学生家长参与相关决策。
第三,家长为学校提供各种志愿服务,家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为学校提供不同的支持,比如组织下午的学校学习活动或者主办兴趣小组、参与组织校园开放日和其他节庆活动等。
四是学校为家长提供各种信息和咨询服务,学校通过宣传册、致家长信、校讯、校园网络等形式向家长介绍学校的运行情况和活动安排,当学生遇到困难时,学校会安排心理咨询老师、社工老师为学生和家长提供辅导服务,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学校还将组织主题父母活动,以通过交换经验或邀请专家进行讲座来帮助父母提高家庭教育能力。
德国家庭合作的相对成功主要是由于三个因素:
首先,整个社会认可了家庭学校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学校的基本原则。
因此,学校内部和外部的父母之间的合作已成为衡量德国学校教育质量的标准之一。
其次,信任和平等被定义为家庭学校合作的基本原则。
父母和学校是平等的伴侣,例如,父母对教育做出更大的权力。
最后,教师和父母将获得相关的知识和培训,以提高他们参加家庭学校合作的能力。
父母还可以从政府教育当局,州教育机构,州家长委员会和其他组织那里获得信息或培训。
这表明,德国的家庭学校合作不仅限于家庭和学校,但获得了其他相关的社会机构的支持和帮助。
我要评论